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发布   >>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500多岁的广济桥,因运河而兴
——这座老桥见证了运河改道后塘栖的华丽变身
发表日期:2013-08-02

2013-8-2 都市快报

本报记者 余雯雯 本报通讯员 王英翔 张佳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济桥,一眼望去,繁忙热闹。

如今的广济桥,不再那样繁忙,但依旧美丽。

今年60多岁的林侃新,家住武林路。
  每个星期,他总是抽个空到武林门码头,乘着水上巴士到塘栖去走一圈,“其实也就是看看老街,带点小吃回来。”在林侃新的心中,塘栖这一带,算是杭州老底子最有味道的地方,“一看到广济桥和两岸的风貌,就觉得有味道。”
  下船靠岸的第一站,广济桥,这座500多岁的七孔石拱桥,一直是杭州运河段的一个标志。
  如果说运河是母亲
  广济桥就是塘栖的父亲
  塘栖众多的老桥中,广济桥无疑是一座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坐水上巴士,从武林门的巴士码头出发,一个多小时,下船便能看到此桥。
  这座七孔石桥,又名碧天桥,俗称长桥,全长83米,从南岸走到北岸,160多级台阶,需要3分钟左右。至今,广济桥在京杭大运河上已经跨越了500多年,这些年,它始终为运河和两岸居民“撑腰”。
  “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塘栖的母亲,那么广济桥就是父亲,缺一不可。”塘栖省级中华老字号“百年汇昌”的掌门人虞铭如此评价道。这位自小生长在塘栖的“余杭通”,曾经编辑塘栖先辈著作十余部,参与编写《余杭通志》《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等新编史志多种。
  一聊起广济桥的故事,虞铭便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早期开挖的运河就是现在的上塘河,从海宁通临平,再通到杭城,这条河一直沿用到唐宋元;到了明代,因为这条人工河道需要人工筑坝才能通航,而且河道狭窄,早已不能满足当时大船的通航需求。于是,后来大运河新辟航道,经过塘栖,一直通到拱宸桥。
  “据史料记载,当时运河塘栖段的航道河阔20丈,水深九尺,适合大船通航,所以,塘栖这个原来偏僻的农村,因为运河开通而成了重要的水路码头,水北街上,到处都是店铺。”虞铭说,到了近代,因为水路发达,塘栖成了一个工业中心,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浔富商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合伙在塘栖镇东的日晖桥畔开设“大纶丝厂”,这是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三家机器缫丝厂之一,开了民族资本工业的先河。
  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塘栖有三家丝厂的蚕丝产品应邀参展,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一时声名鹊起,产品远销海外,塘栖这个水乡小镇成了全省蚕丝工业的重镇。
  修桥的初衷
  来自一位宁波商人的善心
  说起广济桥建造的具体年代,虞铭很肯定地说:“肯定是明代的,你看桥身发红的石块,这就是证明。”
  据他查询史料考证,明代时期的金属器具还不够坚硬,只能采集比较质软的石头,像广济桥这种红土石,就属于那个时期采集的,绍兴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古桥。“到了清代才能开采到比较质硬的青石板,你看现在的广济桥,虽然修缮过很多次,也就桥面栏板的部分有些青石板,其他的95%都是红石。”
  至于广济桥的来历,虞铭则道出了一段历史故事:
  据考证,广济桥原址有一古桥,名“通济桥”,有赋记曰:“唐栖南北通衢也,跨溪有桥,额曰通济。肇自前代,漫不可考,久益倾圮,往来病之。”
  现在的这座广济桥,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始建的。老底子的塘栖人,都会说这样一个故事:
  运河穿塘栖而过,镇城被分成水北、水南,两岸往来只能以船渡河,一碰到恶劣天气,渡河相当危险,一不小心就会翻船,百姓淹死不少。
  有这样一位寓居塘栖的宁波商人叫陈守清,经常要在宁波、杭州、苏州等地奔波。他走的是水路,塘栖是他的中转休憩处。某日黄昏,他在此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突然听到运河里嘈杂声四起,转头一看,原来是风浪太大,将渡船掀翻,一船的人说没就没了。
  此事对他触动很大,于是,作为外乡人的陈守清,做了个重大的决定,了断财源,抛妻别子,四处化缘,筹集修建经费。最终这事惊动了皇太后,皇太后当下拿出几百两银子带头捐钱,随后皇太子、大臣们都纷纷效仿解囊相助。
  最后,由明政府出面修建了这座泽被后世的广济桥。“所以说,修建广济桥的费用,其实都是从京城的皇亲贵族口袋里掏出来的。” 虞铭说,这个故事并非民间传说,而是有多种不同的文献记载。正是这个故事,为运河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浓重的一笔。
  常被岁月撞腰的老桥
  被沿河居民当成了“家人”
  不少考古和历史专家都称:“广济桥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那时因为它造型古朴,结构独特,在桥面中央还浮刻有圆形牡丹团花图案,四角望柱上琢成覆莲状,桥孔顶部还有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为研究古代桥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其实广济桥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自身,桥两岸的水北街、水南街,至今遗留下不少历史文化遗迹。
  从2009年开始,塘栖的水南、水北历史街区做了一番综合整治,街区内保留下了很多明清时期塘栖的典型建筑。比如现在去塘栖的水南街,很多人会发现,有一种带屋檐的走廊,这就是塘栖有名的下雨天淋不湿的“檐廊”,下面是一排“美人靠”。
  说起这个“美人靠”,虞铭笑了:“老底子,这个美人靠其实是‘米床’,因为当时塘栖是浙北一个重要的粮食中转站,江苏、安徽等地的大米要先运到这里再送去杭城。很多卖家就把米的样品放在米床上,成交了,整船拉走。”
  站在广济桥头,虞铭很是感慨:“桥还是500年前的那座桥,可是在我眼里,它似乎变小了。因为小时候两岸的房子都比较矮,现在岸边有了高楼。”
  因为处在大运河的航道中,广济桥经常被撞。所以,对它的加固修复也非常频繁:
  1995年,广济桥进行了加固抢修,在每个桥墩的东西两侧各加设了一个护桥墩,以防船只撞击。
  1998年,杭州市政府又斥资8000多万元,对大运河塘栖段进行了改道,使绝大多数船只绕道而行,有效地保护了这座古桥。
  2004年,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广济桥段正式实施限航。
  2007年,对残损的桥面进行修复,这也是500多年来桥面的首次大修。余杭区财政拨200多万元专项资金请来专家,“修旧如旧”。
  在塘栖人心中,广济桥就是他们的一分子。它的保护和修缮牵动着每一位塘栖人。
  “广济桥,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被撞了我们要管,破了我们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