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发布   >>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运河上生 运河上长运河上结婚 运河上工作43年
发表日期:2013-06-07
2013-06-07 杭州日报
记者 姜雄/文  王毅/摄
陈寿泉说,小时候他一家八口就生活在这样的运河驳船上。(图为拱宸桥老照片) 
“我家门前有条河”运河美景海选活动启动两天,我们收到了不少热情读者的电话、照片,讲述自己的运河情结。

昨天,我们收获了68岁的老杭州陈寿泉的故事。

运河,与他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他在运河船上出生;他在运河边的小学上学;他和爱人在运河船上举办了婚礼;他在运河上工作了43年;他的第一个家离运河只有数十米,他现在的家步行到运河也只有5分钟路程。如今,为了回馈运河的哺育,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支持运河申遗。

老杭州陈寿泉的“运河人生”

六十年的运河时光

“水深的河段要摇橹,水浅的河道要撑篙,两岸平阔的河段要下船去拉纤”

“从祖父起,到我父亲、再到我,我们三代都漂在运河之上。”

陈寿泉是在船上出生的。出生时,他家的木船正行到嘉善附近。他对于“家”的最初概念,就是“船”。

上了小学,小学就在运河边的丽水路上。同学大多是水上人家的子弟。平时住校,到了假期,就回到船上帮父母走船。

年少时,陈家一家八口,住在一艘载重20吨的“杭驳船”上,睡舱不到10平方米。他家的船是货运船,挣来的运费,用来换取大米和蔬菜等生活物资。

船是木头的,靠风力和人力航行。“水深的河段,要摇橹,水浅的河道,要撑篙,两岸平阔的河段,还要下船去拉纤。” 那是一段十分清苦的岁月。回忆起来,陈寿泉说:“是运河养活了我们。”

也是在运河上,陈寿泉邂逅了爱情。姑娘也是河上人家,“经常在船上看到,来来往往,看对眼了。”1969年,婚礼在自家的驳船上举行,挂上红灯笼,摆上三张八仙桌,请来至亲和好友吃一顿喜洒,就成家了。

上世纪60年代,陈寿泉成为杭州内河航运公司的一名货船驾驶员。后来调到安全科,负责运河上的安全事故处理。岗位变了,但也是常年待在船上,直到2008年退休后,才算上了岸。

43年的船上生涯,加上童年岁月,陈寿泉漂在运河上的时光超过60年。

六十年的运河变迁

以前是“闻到臭气,就知道杭州城到了”

现在是“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鱼。水鸟也出现了,叫起来很好听”

60年来,运河两岸的风景深深刻进了陈寿泉脑海里。

从武林门到塘栖,甚至到嘉兴,沿路的建筑、桥梁、工厂,他闭上眼都能数出来,“我脑子里好像有幅地图呢。”

60年来,他也见证了运河的变迁。“六七十年代,河上的船比现在要多,不过,都是些小船,木船或水泥船,经不起撞,事故率高。到了八十年代,铁皮船多了,事故也少多了。”

至于运河的水,陈寿泉更是见证了它的变化。起初还挺清的,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不行了,运河两岸的造纸厂、化工厂是主要污染源,排污管直接通到河里:“有的河段是红的,有的河段是黄的,有的河段是黑的,都是臭的,臭得很刺鼻。”

“对一面朝天、三面朝水的走船人来说,水质变差是最难受的。”

那时有种说法:只要闻到臭气,不用睁眼睛,就知道杭州城到了。

经过多年治理,陈寿泉发现,现在的运河水质已经比从前好很多了。“不臭了,水也清了。我几乎每天都到运河边散步,经常能在河里看到成群的鱼,鲫鱼、白条鱼、包头鱼都有。水鸟也出现了,在河中戏水,叫起来很好听。”

“运河两岸的景观更是今非昔比,太美了,以前做梦都想不到。”陈寿泉记得,北星桥到艮山门一带,两岸原先都是坡地,不能走人,还有很多棚户房,十分脏乱,而现在,都成了公园。

陈寿泉家的客厅像一个陈列馆,桌上和墙边,堆放的,都是关于运河的各种新闻和资料。

陈寿泉订了六份报纸。从1992年起,凡是从报纸上看到和运河相关的内容,他都会做剪报,精心收藏。他已经收集了20多个文件夹和30多块展板。

“我和老伴时常拿出来翻翻。会想起以前在运河上的时光。”

这些剪报,曾经被展览过,一次是在省人民大会堂,一次是在孙女的学校里。“大运河马上就要申遗了,作为一个被运河哺育过的人,我希望这些剪报能引起更多人对大运河的关注,这也算是我向运河表达的一份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