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运河旅游网 返回首页-->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发布   >>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开门不到两年的“小老弟”变身大黑马拿下博物馆界的
全国最高奖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秘诀:要活的!
发表日期:2013-05-22

2013-05-22 杭州日报

记者 韩璟 通讯员 王恋 陈晶(A10版)

石雕展厅

工艺坊

坐落于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工美馆),在全国文博界众多的“前辈”前,无论是资历还是藏品,只能算个“小老弟”。

上周,“小老弟”成了大黑马,从全国16000个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跻身前十名,拿下了全国博物馆界的最高奖——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11年度)。

这个奖项是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最高荣誉,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承办,自1997年起已举办九届,每年选出最优秀的十个博物馆陈展。

“专家最认可的,是我们这个博物馆不单单是静态的展示,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活’的。”馆长陶学锋说。

活的展示

27间工作室让观众与大师零距离

西湖边那座流传着白娘子传说的雷峰塔,湮灭于历史沧桑中,这里却藏着一座纤毫毕现的微缩版,飞檐瓦砾、楼阁梁栋,完全采用南宋初年重修时的风格和设计;

一面是民国时期的雷峰塔,沉郁的黑白色调,一面是重建后的雷峰塔,绚烂的西湖风光,100多种丝线同步绣出两个西湖,这幅“双面异色异物雷峰塔今昔屏”上,似乎有岁月的光华在流转……

走在工美馆的展厅里,这样的“镇馆之宝”满眼皆是。

还有一类“镇馆之宝”更难得——二楼,一字排开27个房间,里面的“展品”都是业内鼎鼎大名的工艺美术大师。

杭州作为具有悠久工美传统的“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人才辈出,也是其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作为博物馆陈列的延伸,这27间开放式的大师工作室作为技艺活态展示区域,供观众参观。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观众可以和大师进行零距离交流。

像王文瑛、陈水琴这样技艺精湛的国家级工美大师身边总围绕着众多刺绣爱好者,看大师飞针走线,体味传统艺术独有的美感。

文博界的权威、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毛昭晰写下这样的评价:“……在展厅之外创造性地设立了大师工作室,使静态的陈列和动态的演示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使专业化的博物馆成为大众喜爱的场所。”

活的传承

五位国宝级大师海选招徒

所有艺术都面临一个难题:传承。

然而,工美馆利用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吸引了很多爱好者,为工艺美术的传承培育了很好的土壤。

但仅仅爱好是不够的,搞艺术的人常常比较“独头”,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钻到艺术的魂里去。

今年5月,工美馆在全国首推“国家级工美大师带徒学艺”项目,为杭州五位“国宝”级大师在全国范围内海选24名徒弟。馆长陶学锋说,五位大师的平均年龄有70岁,平时的创作、研究时间就很紧张,这次收的徒弟基本就是关门弟子了,大师们会倾囊相授,力争通过5-8年的时间,培养出工艺美术行业的高端人才。

最终报名的有192人,其中还有专程从台湾赶过来的,24岁到35岁的占了大多数,素质也很好,有不少大学生,学历最高的是硕士。“这些年轻人都是真心喜欢传统工艺,很多在拜师仪式前就先跟着大师学起来了。”

活的普及

不光能看,还能听、能做、能学

和工美馆接触多了,我发现,很少有一个博物馆会有那么多活动,开馆至今,总计推出活动135次。几乎每个周末都有,节假日更是不重样——

作为工美启蒙平台的“工艺坊”,引入木版水印画等近20个手工体验项目,不断推陈出新;

“博物馆之旅自由行+总动员”以自助式知识问答形式,结合主题类手工体验,让自主参观更富知识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参与人数达1万余人次;

“工美大讲堂”形成 “工美名家”、“民间非遗”和“文博荟萃”三大系列,已举办公益讲座36场,参与人数近3000人次;

“工美培训班”依托大师工作室开设手绣等培训,打破工艺美术培训长期“阳春白雪”的局面,满足大众“拜师学艺”的文化需求。

工美馆自2011年9月30日开馆以来,与杭州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构成了馆群效应,至2012年12月底,总计接待观众102万人次,参观满意率达97.8%。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参观后也欣然题下:“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保护民间艺术和创造的优美传统,表示我的敬意!”

实验主题 让工美艺术作为活态艺术传承下去、普及开来,让文化遗产资源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实验效果 日前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博物馆业内的全国最高奖